雙11大家都是搶著購買,有的人真心覺得價格便宜,有的人只是為了跟隨潮流而已。那么問題來了,雙11真的便宜嗎?這些雙11價格潛規(guī)則告訴你多坑爹。 雙11真的便宜嗎? 雙11真的便宜嗎? 揭秘一:到底便宜多少? “雙十一是中小賣家又愛又怕的日子,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一家進口食品店店主阿管告訴記者,一些微利的店由于難以給出折扣,參與雙十一活動就意味著虧本換流量,但如果完全不參與雙十一,又錯過了擴大知名度的好機會,可能被競爭對手遠遠甩開。 “如果不參加,那么原本的搜索排名也難保證。”阿管舉了個例子,“比如平時我家正常的搜索排名可以排在前幾位,如果不參加活動,那么其他家的雙十一標簽沖到前面,我家的排名就會掉下十位左右,影響是很大的。” 阿管介紹,由于原本就是品質取勝,因此自家店在雙十一并沒有給出過多的折扣。“如果一個人買了一件最便宜的商品使用紅包并包郵,我可能就無法賺錢甚至虧本。” 也有賣家直言,雙十一給出的價格,其實只是視覺上和“柜臺價”有巨大差距,但和平日里店鋪就能給出的折扣價相差不大,甚至持平。 不過,由于許多消費者只有借雙十一的機會才會接觸這些陌生店鋪,因此在雙十一的契機下還是會買買買,導致銷量仍大幅提升。 揭秘二:30億購物券是噱頭? “剁手族”或許都知道,天貓雙十一送出總價30億的購物券。記者在此前一周陸陸續(xù)續(xù)領到了11張單價為10元的購物券和4元的現金紅包。雙十一零點時記者并未參與秒殺搶購,一大早起來支付了幾筆尾款又清了一下購物車后發(fā)現,領到的購物券竟然一張都沒能用上。記者分析了下,發(fā)現所謂的滿多少最多抵多少,就是購物券的使用最低限額,如果沒有消費到指定額度,就無法使用。如此,之前加入購物車的某品牌耳機原價1599,雙十一狂歡降價至799,如果只買一個,便無法進行抵扣。 熬夜奮戰(zhàn)的朱小姐搶到了某金飾品牌的黃金吊墜,比原價便宜了300多元的雙十一狂歡價為1666,再加上店鋪本身的優(yōu)惠券,到手價1500多。那是否使用了天貓購物券呢?朱小姐核對了下說,金店的折扣規(guī)則是“滿99最多可抵10元”,所以她購買的吊墜用上了10元的購物券。“金飾店鋪隨隨便便就是上千的商品,最多只能抵10元,實在是欠缺誠意。” 雙十一 揭秘三:限量限時是真是假? 雙十一熱潮,各大商家限時限量是慣常促銷招數。記者實際體驗來看,所謂的“限量”更像是一種促銷噱頭。雙十一之前,記者在天貓商城費列羅官方旗艦店找到一款喜糖,專柜價是1920元,而在雙十一當天促銷價為“9?8元”,并稱將限量12000份促銷。因為是限量銷售,等到雙十一零點,記者馬上準點開搶,刷新了近10分鐘才成功買下該款商品。不過,該商品促銷頁面上已經沒有“限量發(fā)售”的字樣。 在中午11點多,記者再次刷新,發(fā)現該商品仍能成功購買。記者詢問費列羅官方客服這款商品究竟限量多少份時,對方回答變成了“限量20000份,而且已經沒有了。”但在此時,記者明明仍然可以成功買到,而且該商品頁面顯示,截至12:00該商品已售出數量為11392件。從限量12000件到20000件,再到實際售出11392件,從“已經沒有了”到實際上還能買到。這些變化讓記者困惑,這些數字究竟哪一個為真,“限量銷售”的真相究竟又是如何? 揭秘四:價格貓膩 “雙11”來了,它早已不是一家電商的狂歡,國內各大電商平臺都在集體開展促銷暖場活動。但滿心歡喜的消費者卻在“雙11”的期待中發(fā)現了一些“秘密”。 一位消費者反映稱,他在一家主力電商平臺此前購買的一款德國WOLL品牌鐵鍋,在“雙11”促銷暖場活動中卻價格大漲。“同款品牌鐵鍋1月促銷價為1088元, 雙11 這一全年電商最大促銷節(jié)日里,該款鍋的價格卻攀升至1688元。” 在比價網站西貼網上,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比較也發(fā)現,不少電商平臺上的商品價格都出現在臨時調高價格的現象。以一款廣合奶油曲奇800克商品為例,10月26日的售價為25.8元,10月28日價格為32.8元,10月31日價格則調高到歷史最高價50元。 在幾個電商平臺之間,通過價格比較也很容易發(fā)現虛假折扣的問題。例如:魯花菜籽油2L裝在一網購商城上的價格為76.9元,享受兩件5折優(yōu)惠,折后價為38.45元;但該規(guī)格商品在另外兩家電商平臺的標價僅39.9元。也就是說,兩件5折促銷,僅相當于其他平臺的9.6折,且其他平臺只需購買單件。 除了食用油外,包括衛(wèi)生巾、燕麥片、亞麻籽油等多種生活用品、食品都不難發(fā)現類似情況。如高潔絲經典系列280mm 8片的商品,在一家平臺的售價為10.9元,另一平臺則售價6.9元;桂格即食燕麥片700克/袋售價28元,另兩家電商平臺的價格均低于該價格一半左右。“5折優(yōu)惠”的字眼讓不少消費者動心,卻未真正享受到5折的效果。 天貓雙十一活動 揭秘五:虛假折扣 昨日還曝光一起虛假折扣的典型案例。國內某電商平臺的食用油存在“2升4升標價一樣”的問題,其中2升裝享受“兩件五折優(yōu)惠”,但優(yōu)惠之后和沒有優(yōu)惠的4升裝價格一樣。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知名IT律師趙占領表示,該平臺的上述行為屬于虛假折扣。根據國家發(fā)改委此前發(fā)布的 《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guī)定》顯示,針對網絡交易平臺聲稱網站內所有或者部分商品開展促銷活動,但網絡商品經營者并未實際開展促銷活動的情形屬于價格欺詐行為,該平臺與該商品經營者均涉嫌違規(guī)并應承擔相關責任。 記者了解到,國內各大電商平臺“雙11”預售活動眾多,商家也會準備豐富的不同金額的優(yōu)惠券,消費者點擊即可獲取,但實際使用時會發(fā)現這些優(yōu)惠券會有很多使用限制。而一些一元秒殺活動其實也存在貓膩,商家通過后臺操作自己買走秒殺產品,給消費者以搶光的假象。一些黃牛也會通過秒殺軟件刷新鏈接造成網絡擁堵,消費者根本秒殺不到實惠的商品。這些看似的實惠,消費者享受起來并不容易。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調查也發(fā)現,包括喵喵網等此前網上比價插件現已被大部分電商平臺屏蔽,消費者想要獲取電商平臺商品的歷史價格并不容易。 揭秘六:內部吃掉特價貨 這種情況在秒殺促銷中非常普遍。很多網友表示,現在對秒殺已經沒有太大興趣,因為很多特價貨,早就被“潛規(guī)則”了。曾有在電商做過網購代理的網友爆料,很多參加秒殺的便宜貨,至少有一半的數量都在內部事先消化了。雖然這個爆料不得是否真實,但是秒殺的成功率確實不敢讓人恭維。 雙11真的便宜嗎 揭秘七:降價后物品缺貨 貨很便宜,但消費者就是買不到,這種情況更是普遍,這樣白的浪費了淘寶時間。同樣以去年“8?15”價格戰(zhàn)為例,當時的數據統(tǒng)計,缺貨率為30%。 據淘寶一位皇冠店主透露:“賣得好的商品,沒人愿意做特價。做特價的肯定是滯銷款。一般的店家,一開始為了搶客戶,讓利會比較實在,等到手中有熟客,最多拿某個‘爆款’來賺賺人氣了。”這就應了那句話,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為了避免在淘寶中因為缺貨而“受傷”。建議消費者可以把“有現貨”作為搜索條件,而不是點擊促銷商品頁面進入購買頁面,這樣既可節(jié)省時間,也可以避免高興一場卻失望而歸。 揭秘八: 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低價商品中,也不乏品質存疑的假貨、水貨魚目混珠。去年“雙十一”,就有不少網購了某品牌紙尿褲的家長們通過微博等多種渠道控訴維權,反映孩子用了網購的紙尿褲,出現紅屁股、水狀皰疹潰爛的癥狀。 以次充好的現象更容易發(fā)生在“山寨”流行的電子數碼產品領域,長沙某高校大學生王予明告訴記者,他“雙十一”網購的某知名品牌無線鼠標,用了半年后無線接收器丟了,想在當地找售后配,卻被告知是仿品。 |
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車... <詳情>
在中國商業(yè)圈與公眾視... <詳情>
在日常生活的喧囂與忙...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