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價格上漲原因以煤炭行業“去產能”為例,“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退出煤礦5500多處,淘汰落后煤炭產能10億噸/年以上。大量落后產能雖然退出了,但新增先進產能卻未及時跟上。據公開數據測算,今年全年新增煤炭先進產能也不過2億多噸。 通常情況下,國內煤炭市場的缺口,會通過進口煤來補充一部分,但今年進口煤炭市場整體遇冷,市場缺口有所擴大,原因有二:一是全球航運市場運費持續上漲,導致進口煤到岸價格不斷走高;二是受國際政經關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澳煤進口受限、蒙煤通關不暢,主要港口存煤迅速下降。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煤炭經濟運行情況通報》,印證了上述判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量約21億噸,同比增長10.7%。同期,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9.5億噸,僅同比增長6.4%。此外,全國主要港口合計存煤6298萬噸,同比下降8.3%。 從煤炭的絕對價格來看,當前我國煤價已處于2008年以來的高位,相關市場主體、貿易商等普遍產生“恐高”心理,而下游企業也感受到巨大的成本壓力傳導。針對各方訴求,有關部門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幫助企業克服困難,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要在增加煤炭市場供應上動腦筋。 今年下半年以來,煤炭產能釋放的信號十分明顯,特別是8月份以來,僅內蒙古一地就有36座露天煤礦取得用地批復,預計9月中旬后還將有更多優質煤炭產能陸續啟動。盡管各方對于煤炭市場政策調控的預期不斷增強,但多年來煤炭行業“越調控越漲價”的怪圈,還是讓不少人心存疑惑:今年煤價究竟能不能摁住? 影響煤炭供需關系的因素非常復雜,短期內徹底解決失衡問題確有難度,但不能因此對國家層面穩定煤價的決心和信心產生動搖。從全國范圍看,隨著煤炭產能的逐步釋放,煤炭供給大幅增加是可以預期的,只不過政策效應的顯現仍需要一個過程。 一方面要持續穩定地擴大煤炭供給,另一方面要繼續強化煤炭與上下游產業協作,后者也是引導供需市場平穩運行的有效路徑。實踐證明,自2016年啟動“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以來,煤炭上下游產業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場各方接受度不斷提高。這一模式兼顧了供需雙方利益,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穩定煤炭供應基本面,也有助于推動煤炭行業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全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我國電力七成還是火力發電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發展速度很快,并且風電、太陽能發電數量都是全球最高,但火力發電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我國火力發電量占比依然超過70%。那問題來了,為何我們的火電占比如此之高呢? 首先這是就是便宜,技術成熟。雖然水力發電也很便宜,但受限較大,畢竟很多地方沒有大壩。與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相比,以煤炭為主的火電價格優勢明顯。此外,火力發電技術更加成熟,使用頻率更高。 然后就是我國的能源結構類型決定的。與其他國家相比,咱們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和產量都相對不足,對外依賴度動輒就是高達70%。與之相比,我國的煤炭儲量十分龐大,年度開采量接近全球的一半。 這就意味著我們國家的能源利用會首先考慮使用煤炭--即便最近數年,我們提高了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能源的使用力度,但煤炭依然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現象短期內預計仍不會根本扭轉。 第三,煤炭發電具備穩定性強,是各地區應急調峰儲備電源方案的主要能源。在當前環境下,一旦遇到電力、熱力供應緊張、電網嚴重故障以及重大保電需要時,啟動應急保障作用依然主要依賴煤炭。 據了解,多地啟動煤電作為應急調峰儲備電源的方案,是基于我國煤炭產量巨大,對外進口也方便以及我國火力發電廠擁有較大的“調整空間”所決定的。是積極穩妥化解煤電過剩產能,進一步提高電力應急保障能力的綜合考量結果。 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占比多少按發電數量來看,水力發電排在第二名,前11個月達到了11378.2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總量的比例約為17%。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水電不論是總量還是占比,都要更高。 2020年前11個月,我國的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10.7%,總量達到了3731億千瓦時,占比約為5.6%;之后即是核電,前11個月同比增長5%,總量約為3309.7億千瓦時,占比接近5%--美國核電占比在20%左右。 前11個月,中國的太陽能發電同比增長8.1%,總量約為1307.6億千瓦時,占比接近2%。南生注意到,我國的非火力發電投資增速很高,相信用不了幾年,以煤炭為主力的火力發電占比很快將不足70%。 |
必勝客,作為全球知名... <詳情>
千門萬戶曈曈日,這一... <詳情>
國內排名靠前的假肢公...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