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清靜經的禁忌:切忌心不靜。 1.《清靜經》經文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于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于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2.“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經云:“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于空。” 3.了悟身心以致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將有形之物認為空幻,而且這種觀想出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于道,常清常靜。故經文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才可得入真道。 4.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并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
必勝客,作為全球知名... <詳情>
千門萬戶曈曈日,這一... <詳情>
國內排名靠前的假肢公...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