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來時回家給長輩拜年也是有講究的,拜年手勢怎么能弄錯呢?拜年的傳統流傳到現在還是講究男左女右的區分。拜年手勢你做對了嗎?好好學學,春節回家拜年的時候千萬不能出錯了。 拜年手勢 拜年手勢,你做對了嗎? 拜年是每年春節必須要做的事情,不論是大年初一的走家串巷拜年,還是初三初四到親友家去,拜年總是少不了的。只是,拜年姿勢你作對了嗎?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平輩之間正確的的拜年手勢,一定要好好學學哦! 看到央視新聞聯播的主持人的動作了嗎?咋一個包左,一個包右?別以為主持人做錯了,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就是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如果手勢做錯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別。 有民俗專家說,男女手勢確實不一樣,這種抱拳的禮節是平輩之間拜年的一種形式。晚輩給長輩磕頭,小孩子通常是跪下磕頭,成年人會下蹲屈膝。現在很多人都開始漸漸淡化這些禮節了。這些禮節最早都是起源于儒家、道家、佛家的禮節文化。 中國自古便有“男左女右”的區分,這與中國哲學的陰陽思想有關:男子剛烈,屬陽于左,女子溫柔和順,守陰于右。而拜年的手勢,也有男女之分。 據《禮記·內則》記載,傳統禮儀中,男子結左,女子結右,男女有別,千萬不能錯。 拜年手勢,你做對了嗎? 標準的男子拜年手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 “男左女右”的習俗還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在傳統文化的概念里,宇宙中貫通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進行了歸類: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 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溫柔屬于陰于右。“不學禮,無以立”,男女手勢千萬不能錯,泱泱五千年的禮義文明不能丟。 作揖是什么 作揖,也稱抱拳禮,是中國人的傳統禮節,約起源于周代以前。至周代起,揖禮開始大行于天下。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現在除了在戲劇、武術和過年拜年用的比較多意外,作揖已經被握手等傳統禮節所代替。 拜年作揖手勢 拜年手勢 拜年作揖手勢 中國古代講究以左為尊,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這也是拜年手勢 拜年作揖手勢的正確手勢。作揖的基本手勢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而女子則是手勢反之。 除了作揖外,過年手勢還有拱手禮。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盡管傳統不再流行,盡管大眾對于如何作揖也沒有清晰的認識了。然而,廣告作為一種大眾傳播,作為品牌文化的重要部分,弄出用“吊喪”手勢拜年的笑話來,實在是貽笑大方。在拜年的節目或廣告中,有時候會看到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的情形出現,殊不知,這種手勢與拜年手勢、作揖手勢完全相反,稱為“兇拜”,一般用于吊喪。大過年的,看到這一幕,真是讓人如蠅在喉,哭笑不得! 像作揖這樣衛生、方便、優美、自主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在當前西化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下,棄握手的新習而全部回歸作揖傳統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作揖可以與握手等其他禮儀禮貌形成互補,共存共榮,為制造形態多樣、內容豐富的現代社會增添一點民族的色彩。 拜年作揖手勢 作揖是我們古人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重要禮儀,很獨到、很有用,也從未過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忘記謙恭地作揖。 拜年手勢是我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重要禮儀,對于傳統的禮儀還是要好好繼承,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我們不應該忘記謙恭,正確的手勢讓大家感受到我們的誠意。 |
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車... <詳情>
在中國商業圈與公眾視... <詳情>
在日常生活的喧囂與忙... <詳情>